中暑昏倒,可能會有生命危險~要提高警覺
炎炎夏日,戶外活動比例增加,不管是上山下海,都成了大家假日的行程。隨著電費增長,為了節省日常開支,有時候也會選擇不開冷氣。然而台灣夏天又悶又濕的氣候,熱傷害出現的可能性要非常小心。尤其夏天,常常聽「我中暑了」,然而你所熟知的中暑,和醫師擔心的中暑可是完全不一樣喔~
● 為什麼會有熱中暑
人類是恆溫動物,透過下視丘的體溫中樞維持溫度恆定,細胞的運作跟代謝、肌肉的收縮等,都不斷製造熱能,而我們身體散熱的方式有幾種:熱輻射,熱對流,熱傳導以及透過汗水蒸發等等。當環境溫度過高而且濕度過高的時候,會阻礙人體散熱最主要的兩個運作方式:蒸發及輻射。當產熱比散熱來的快,且伴隨調節失能的時候,熱中暑有可能就找上門。
● 熱傷害常見種類
熱痙攣:
常見症狀是無法控制且疼痛的痙攣,易發生在大腿、小腿與手臂。主要常見原因是因為大量流汗後,伴隨電解質的流失,但只補充大量的純水而導致電解質不平衡所引發。需於陰涼處休息及補充適量電解質後,大多會自行好轉緩解。
熱暈厥及衰竭:
體溫此時有可能升高但不一定會升高,主要是因為流汗過多但沒有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。可能出現頭痛、噁心嘔吐、全身虛弱無力、頭暈、肌肉痙攣、心跳加快、暈厥感、姿位性低血壓等。需大量水份(口服或點滴)、電解質補充及休息,如果未處置,可能會進展到熱中暑。
熱中暑:
如未緊急接受妥當治療,會有永久性器官傷害或是生命危險出現。通常體溫會升高且核心溫度>40度,伴隨意識改變(躁動不安、意識混亂、異常行為舉止、幻覺、癲癇、昏迷等),常見合併休克、電解質不平衡、橫紋肌溶解、凝血功能異常、多重器官衰竭等。需要緊急送醫,如果延後送醫,有很高的致死率。在救護車到達之前,盡快將衣物移除且將熱中暑的人移到陰涼處,如果有冷水池也可以先將病人泡到冷水池中,或是灑水吹風降溫(千萬不要用酒精,因為酒精反而會造成周邊血管收縮,讓熱反而更散不出去),如果有冰塊或濕毛巾,可以放在腋下、脖子或是腹股溝處同步降溫。
● 如何避免熱中暑
註:本文章為邀稿,經過「急診醫師擔心的和你不一樣」部落格作者授權使用及修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