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健食品是在吃什麼?到底有沒有效?該如何選擇?身為消費者的心態?
追求健康的生活是所有人的期盼。隨著『預防勝於治療』的觀念普及,消費者傾向將健康促進的手段融入生活之中:例如規律的運動、或是定期使用保健食品來達到增進健康的效果。
然而,對於保健食品的認識,多半消費者仍然是一知半解。
透過本篇文章,仁者藥山團隊將分享消費者究竟保健食品是什麼?
● 保健食品究竟是在吃什麼?
保健食品在全世界根據不同國家的法規而有不同的定義。在台灣,『保健食品』是一個泛稱的用詞,泛指所有具『特定成分』可調節生理機能或發揮保健功效之食品。
一般來說,保健食品可以細分成:
機能性食品
具有特定生理機能的傳統食品。例如市售常見機能飲料、富有益生菌之優酪乳、燕麥片等等。
膳食補充品
具補充營養素或調節生理機能訴求之非傳統食用型態食品(膠囊、錠劑…)。例如綜合維他命、
益生菌膠囊等等
特殊營養品
因應特殊生理狀況的營養補充食品。像是部分放置鼻胃管的病人,因無法由口正常進食,便需要這類型的食品來協助補充養分。
健康食品
經法規認證具有特定療效的食品。
根據上述的分類,消費者可以理解到,保健食品的本質上仍舊是『食品』。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近性很高而不需醫師處方籤才能獲得的產品。〈與藥品的比較請參閱:保健食品是藥不是藥? 〉也因此,若能透過日常定期的食用便能帶來特定健康效益,何樂而不為呢?
● 保健食品,專業醫師的角度?
面對這些保健產品,消費者在選購時往往會被滿滿的廣告訊息轉移注意力到『調節生理機能』、『保健功效』的文宣語句上,而忽略了本質:『特定成分』是什麼?。
對於仁者藥山的醫師團隊而言,我們更加在意的是『究竟成分是什麼?有多少含量?』。因為這些才是產品到底能不能帶來實質保健的關鍵所在。
● 保健食品,有沒有效?
若消費者可以理解『特定成分』才是保健食品的核心價值,那要怎麼回答保健食品到底有沒有效?還是一切都只是行銷的手段抑或是安慰劑的效果?關鍵就在於這些『產品』或是『特定成分』的科學根據有多少。
至於如何評估他的科學根據,一般消費者可能無法透過搜尋大量醫學文獻來輔助評估,但至少在閱讀廣告文宣或是詢問時,可以多注意其中針對『特定成分』的描述,來輔助自己的判斷,若是真的有困難時,則是建議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,才能吃得安心,又能達到預期效益。
● 面對保健食品?消費者正確的心態?
對於健康價值的追求是全世界一致的潮流。在面對玲瑯滿目的保健食品時,只要消費者能夠抱持正確的心態,便不至於花了冤枉錢。
仁者藥山團隊建議消費者在選購這類產品時,不要因為浮誇的廣告而迷失了,應更加關注在產品的『成分標示』以及『科學證據』上。此外保健食品終究是屬於『輔助促進健康』的腳色,當面對疾病時還是建議消費者要遵循正規醫學治療。
● 總結
保健食品是具有『特定成分』可以調節生體機能或是或是達到保健功效的『食品』。面對這類產品,仁者藥山團隊建議消費者應該更加關注『成分是什麼?含量有多少?』這些問題。而面對疾病時,仍應該尋求正規的醫學治療。
資料來源:
閱讀更多:
歡迎轉載分享: